在线炒股配资必选 宿敌养成记——苏联内务部与克格勃交恶始末
你可能听说过克格勃——苏联那个著名的情报与安全机构在线炒股配资必选,冷战期间它与西方间谍较量频繁,也在国内严厉打压异己。但很少人知道,克格勃并不是苏联唯一的秘密力量:它有一个长期的对手——苏联内务部。两者既有合作也有激烈冲突,彼此渗透、争权夺利,构成了苏联内部的一出暗战史。
内务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名为全俄罗斯特别委员会,简称Cheka。这个机构一开始的任务就是维护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后来随着苏联机构与疆域的扩展,职能逐步扩大,终于在1934年正式以“内务部”之名成为全国性的安全和治安机构。它负责边防、监狱管理、刑事侦查与所谓的“政治清洗”,在苏联国内拥有极大的权力。
斯大林时期,内务部达到了最为猖獗的阶段。在高层命令之下,内务部承担了无数镇压行动。1936—1938年间的大清洗,是其最臭名昭著的时期之一。成千上万的人,从党内高层到普通公民,都可能被怀疑为“叛徒”或“间谍”。一旦被点名,他们常常遭到严刑逼供、秘密审判,许多人被处决或流放,这些极端手段严重削弱了苏联的政治与社会结构。
展开剩余76%大清洗中有许多典型案例。比如塔什干特种步兵学校,原本是培养军官和军事人才的重要学院,但在清洗浪潮中也难以幸免。1937年,内务部对学校进行大规模审查,指控大量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参与“反苏阴谋”。结果是许多人被捕、审讯、甚至处决,学校的教学与战斗力遭到沉重打击。后来有些受害者被平反,但对那些已失去生命的人来说,任何平冤都太晚了。
斯大林死后,苏联政治出现变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错误展开批判,这为整顿内务部、改变政治镇压模式提供了契机。1954年左右,新的国家安全机构——克格勃(KGB)逐渐形成并走上前台,承担起对外情报、国内安全与反间谍等任务。克格勃的出现,既是填补内务部过度行为留下空白的需要,也是为了在情报与安全体系中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克格勃并没有单纯替代内务部,而是与之展开了复杂的竞争与斗争。两家机构在信息、资源、政治影响力上互相角力,甚至互相监视、渗透。一个典型例子是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起阴谋的揭露:当内务部内部一些顽固的斯大林派试图谋划动荡时,克格勃通过侦查与取证,将这一阴谋上报并协助清算,这一成功案例极大提升了克格勃在苏联高层的地位。
在技术情报方面,克格勃也屡有斩获。文中提到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行动,是获取有关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技术资料。通过情报工作,苏联得以掌握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其防空策略进行改进,随后发生的U-2事件(1960年美侦察机被击落)既显示出苏联空防的改进,也间接体现了情报工作的作用。这类成功让克格勃在国内外威望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内务部的空间。
两家机构的冲突不仅限于技术与情报。布列日涅夫时期,内务部与克格勃在政治、经济乃至国际事务中多次交锋。197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起暗杀事件就加剧了双方的互相指责:内务部批评克格勃在国内防范失职,而克格勃则指责内务部办事不力。于是双方互相监视、互相揭短,克格勃利用其情报网扩大对内务部高层的渗透,搜集贪腐和失职证据,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削弱对手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内务部也试图反击,揭露克格勃在国内外的某些失误或丑闻,企图收回话语权。但长期以来内务部在大清洗期间留下的暴力记录与部分官员的滥权行为,已经在党内民众中造成了严重信誉损失,这为克格勃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时间推移,克格勃凭借纪律性强、外宣与情报能力突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内务部的职能被不断削弱和改组,许多原来属于内务部的职责被转入国家安全体系的其他部门。
到苏联解体前夕,内务部与克格勃的命运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内务部不再是昔日那个几乎可以左右国家机器的巨头,而克格勃则在冷战中成长为更有影响力的情报机构。苏联解体后,两者随着新的政治秩序一起淡出历史舞台,成为过去一页。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家安全机构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仅决定了谁掌握情报与力量,也深刻影响着政治生活和普通人的命运。内务部的衰落与克格勃的兴起,既是权力角逐的结果,也是苏联政治变迁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捷希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在线炒股配资必选 华绿生物:公司舞茸产品暂未布局药物产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