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清,出生于吴地,年仅十六时大的正规配资平台,突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每当他专注于某件事,过后那件事的影像和声音就会清晰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仿佛一切都在重复上演。两年过去,病情依然没有丝毫好转,导致他时常感到精神恍惚,身体也日益虚弱。为了寻找治病的方法,徐子清的父亲请来了松崖先生——一位久负盛名的医者。松崖先生经过诊脉后缓缓说道:“这种病其实很容易治疗,问题出在你们对他期望过高,反而加重了病情。”随后,松崖先生开出了药方。徐子清服药一个月后,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恢复了健康。
松崖先生再次前来复诊,徐家人迫切地询问病情的缘由。松崖先生解释道:“孩子的病症虽然奇怪,但其实是由于父母过高的期望所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内心的恐惧使他过度关注眼前的事物。再加上他本身体质虚弱,血气不足,外界的声音和影像不断侵扰他的气血。这样的病看似离奇,但只要增强他的体魄、调理他的气血,便能彻底治愈。”松崖先生的解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禁感叹他的高明。
几天后,一个治疗皮肤病的和尚来到了街头,徐子清的叔叔恰好得了个小疮,于是将和尚请到家中。闲聊之际,叔叔提起了徐子清的怪病以及松崖先生的治疗过程。和尚听后神色一凛,说道:“松崖先生的确是位高人,但他只知道问题的表面,却没有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孩子的病,很可能会复发,若再次犯病,恐怕就难以治愈了。”叔叔听了心生怀疑,认为这不过是江湖郎中借机抬高自己,但和尚并未气馁,他回答道:“明年我会再来,到时你们再验证。”
展开剩余77%半年后,徐家发生了突如其来的火灾,幸运的是及时扑灭,损失并不严重。然而,这场火灾却让徐子清的病情再次复发,眼前总是闪现出熊熊烈火的景象,耳边还不时传来人们惊慌奔逃的叫喊声。松崖先生为此开出安神定悸的药方,但效果微乎其微,再次调理体内的气血也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松崖先生反复思索,却始终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后,徐子清开始陷入迷茫的状态,不仅时常看到火光冲天的影像,甚至感觉自己的灵魂时常飘离身体,眼前也会浮现一些遥远的事物,而家人去核实这些情况时,竟然往往会验证无误。徐子清的父亲焦急万分,但却无计可施。几个月后,那位和尚再次来到徐家,专程拜访了徐子清的父亲。得知徐子清的病情后,和尚轻声说道:“此病尚有医治之法,我有两种方法,一种较为缓慢,需一年;另一种则迅速,仅需三天,但所需花费较大。”徐家本就较为富裕,听闻此话后,便决定选择较为快速的方法,拿出一百两银子询问是否足够。和尚答道:“足够了,但在治疗过程中,切莫过多询问。”
治疗的第一天晚上,和尚拿来一些画册,让徐子清观看;第二天,则将他送到一间风月场所。徐子清的父亲得知后愤怒异常,立刻找到和尚质问。和尚却平静地回应:“松崖先生所说并无错,病因确实出在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松崖先生的治疗方向也无误,但他只看到病理,而忽略了心性。心性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且容易复发。火灾的冲击使得孩子的影像被固化在他的气血中,已经很难去除。至于我所说的慢法,便是让孩子远离尘世,出家修行,修身养性,接纳一年的时间即可。而快速的疗法,便是通过一件他极为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冲淡气血中的影像。对于一个少年而言,男女之事无疑是最能吸引他的,三天时间便能见效。请看,三天后便能知道效果。”
徐家人虽然半信半疑,仍决定按照和尚的办法去尝试。三天后,徐子清被接回家中。虽然他羞愧难言,但精神状态明显不同,气色也恢复了不少。和尚叮嘱徐家赶紧为他娶妻,然后便离开了。徐子清娶妻后,病情再未复发,生活也逐渐安稳,虽然他精明能干,但始终对妻子依赖甚深,读书事业未见成就。
这个故事出自《骈枝余话》,我有一位同事,因为妻子另攀高枝而患上了抑郁症,他不愿见人,沉迷于饮酒,导致无法正常上班。我曾告诉他,最重要的是为他找到一个红颜知己,比重修旧好还要有效。后来,他被调到其他单位,听说他一直未婚,病情时好时坏,似乎一直无法自拔。
在中州,有个名为“某甲”的人开了一家油灯铺,他非常精明。当地有一个富人,名为某乙,却极其贪小便宜,无论走到哪里,总会顺手拿走别人一些微小的财物。每当他被人发现,都是由他的儿子出面,替他解决问题。某甲非常了解某乙,每次看到他经过,都会热情邀请他到店里坐坐。某甲的店后有一口箱子,里边储存着新做的油灯。每当某乙路过时,他便悄悄地将一盏油灯藏进袖子里,而某甲装作未察觉。
某一天,乙再次在某甲的店中闲坐,突然有一位客人来还欠款,给了一小块银子。某甲将银子放进抽屉里,随后外出送客。乙见状,偷偷打开抽屉,拿走了银子,又去油灯箱中偷了一盏油灯。然而,这次油灯里不小心有些灯油,弄得他手和袖子都沾上了油。当某甲回来时,发现银子丢失,便将门锁上,开始搜查店内的人员。最终,经过搜查,银子被找到了,而乙却试图抵赖。大家询问他袖子上的油渍,他无言以对。
某乙的儿子赶来时,某甲拿出了一本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乙偷油灯和银子的次数,宣布这些损失全是某乙造成的。最终,乙的儿子无奈,只得赔偿了一百两银子。此事被称为《野语》中的一则典型故事。
在绍兴兰亭,有一座古老的天章寺,这座寺庙建于宋元时期。康熙年间,寺中的僧人静修发现寺庙山门朝向不吉,便决定将南门改为东门。静修去世后,他的徒弟雪凡继任主持。
有一天,一位自称来自处州青田的刘姓客人来到寺庙,滞留了近一个月。刘客与雪凡逐渐熟络,最终透露自己是刘伯温的后代,称其祖先曾在此地藏银,并提出共同挖掘的提议:“银子分七分,我得三,您得四。”雪凡答应了这个提议,并询问银子埋藏的具体位置。刘客回答说,银子埋在山门的石栏杆下。
二人趁夜挖掘,然而一无所获。刘客失望而去,雪凡忽然想起师父曾改建山门,于是便在原址继续挖掘,果然找到了一个满满的银缸。寺庙因此变得富裕大的正规配资平台,雪凡还在庙内立起了
发布于:天津市捷希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